时间: 2024-07-08 03:18:59 | 作者: 案例展示
从2015年11月29日至2016年7月31日,守望丝路千年的敦煌大戈壁上,占地25.72万平方米的汉唐古风建筑群“组装”成型,一条全长32公里的鸣沙山景观大道,将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敦煌国际酒店连在一起——这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称“中国建筑”)继在超高层领域不断创造、刷新“深圳速度”后,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创造的又一建筑奇迹。
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攻关,在超高层建筑、大型场馆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路桥、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工业设施安装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优势。近年来,在建筑科技、水务环保、电子商务及其他新业务领域核心关键研发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更孕育着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新动能。
驼铃声两千年不绝的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东、南有山,西有沙漠,北有戈壁,距省会兰州1100公里,物资采购运输不便。而此地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常有沙尘暴天气,更是给初来乍到的工作人员出了大大的难题:工期短,从方案设计开始的整体建造周期只有8个月时间;要求高,设计功能复杂,个性化元素丰富,既要体现文化传承,又要融入声光电等高新科技。
甘肃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建筑都认识到传统建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本工程的建设需要,要想又快又好,就一定要采用“EPC工程总承包+装配式”的新型建造方式。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因资源消耗少、垃圾排放少,环境影响小,多次被写入国家相关指导意见中,要求“积极推广”“全力发展”。然而,看似跟搭积木一样简单的装配式建筑,其实就是对传统建造逻辑的一次革命,其对技术和管理的高要求,不是传统建筑企业能轻易完成的。
“EPC工程总承包+装配式”解决了传统建造方式下技术与管理不融合的问题,辅之以“互联网+管理”,形成了一条建筑的流水线,改变了传统施工多专业无序交叉、相互限制、互为影响的杂乱现象,比传统现浇方式节约50%以上的现场建设时间,比传统的设计施工分离的建设方式节省成本7%以上,同时保障了工程整体质量水平。
7天时间完成项目勘察,42天时间完成方案设计到土建施工图的全部图纸,58天时间完成全部装饰、舞台机械灯光、景观、泛光照明等各专业详细施工图纸,40天时间完成15万平米石材铺贴,25天时间完成84平米沥青面层,104天完成全部工程的钢结构主体施工——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助力下,一个全新的“敦煌速度”被创造出来。
中建科技是中国建筑近几年才孵化成立的五家产业公司之一,主要致力于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业务领域。成立仅2年,其便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一级课题2项,牵头或参与申报二级课题14项;主、参编了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三大技术标准;组建全国唯一的“住建部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建造工程研究中心”。
同样围绕建筑主业开展创新业务的,还有其后成立的中建集成房屋。以日式折叠房、欧美的箱型活动房、工地临时房、景区度假屋等为代表的集成房屋,代表了建筑发展的另一个路径——从“不动产”变为可拆装、可移动、不依赖固定土地的“动产”。随技术的发展,集成房屋正逐渐摆脱简陋、不适的认知,朝着方便、绿色、舒适的未来发展。中建集成房屋就是致力于新型集成房屋及配套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物流、安装、租赁、销售及后期综合服务。
创新已不止于一种发展理念,而是在“十三五”规划中作为四大业务板块之一被清晰列出。孵化中建科技和中建集成房屋的,正是中国建筑为“新业务”专门成立的中建发展有限公司。它的任务,是通过“创投+孵化”的商业模式,培育一批有较强创造力的企业,完善中国建筑目前的产业结构。
因此,新业务也会沿着产业链继续延伸,不断强化自身的价值链。为了在新型建筑材料上取得突破,中国建筑与中铝公司强强联合,成立中建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铝模板产品为切入点,重点研发推广建造措施用铝、工程结构用铝、建筑装饰用铝等系列产品。
“互联网+”的介入则是深层次地改变了中国建筑的管理运营。2015年4月,中建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云筑网为核心品牌,旗下拥有云筑电商、云筑劳务、云筑金服、云筑数据和云筑科技5个子品牌,业务覆盖电子商务、劳务管理、供应链和普惠金融、大数据和智慧工地。2016年,中建物资集中采购率达92.6%,总体采购成本降低2.56%。云筑劳务第一次实现了建筑工人工作、生活、党建等全职业生涯周期管理与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云筑金服在线亿元。
新业务创造新价值。中国建筑在“十三五”规划中勾画的“新业务”蓝图已初见雏形。中国建筑还拟成立中建创投基金、中国建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对“新业务”予以资源倾斜,重点培育,加快模式熟化,提升业务规模,为中国建筑转型升级、寻找业务“新蓝海”提供有效支撑。
没有创新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创新就不可能领先;没有技术领先,就做不到全球第一。
在中建发展之前,发轫于1999年的中国建筑创新实施平台一直是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核心。该平台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下设中央研究院、3个区域技术中心、7个设计研究院、10个专业方面技术中心、8个直属企业技术中心,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工程检验测试中心,围绕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建造三大领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实施体系。
持续在研发技术上投入,不断在工程实践中攻关,中国建筑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特别在高等级科技奖项、领军人才教育培训、国家及科研课题等方面收获丰硕。截至2016年,中国建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60项。
世界最大的膜结构工程——水立方获2010年度全世界桥梁与结构工程唯一最高荣誉奖;经过十多年研究实践的超长大跨空间结构建造技术,已经在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大厅为代表的全国各大型场馆大范围的应用;其系统的超高层建筑技术和工艺经过多年不断地完善和升级,在国际上后来居上,在设计优化、建材开发、实施工程技术改良和创新等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级摩天大楼的建造技术臻于成熟,全球首创研制“整体巡回式智能顶升平台”领先世界水平,可节省30%~40%的费用支出,每层可节省20%的工期,一支以现场技术骨干、中层管理团队及以院士、专家为核心的超高层技术管理骨干团队更是羡煞旁人。
同时,慢慢的变多新科技的引入,开始将中国建筑的生产、建设、运营等所有的环节提升至新的高度。
当VR(虚拟现实)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时候,代表未来的MR(混合现实,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已确定进入中国建筑的项目中。建筑还没开始建,戴上这个眼镜就能身临其境走进已建好的建筑里体验,并可以察看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施工方不用看图纸,只要戴上这个眼镜就可以精准地按照设计组织施工;各方不用舟车劳顿,只要戴上这个眼镜,就可以同时走进一个建筑,面对面地讨论——中建一局将MR技术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融合,首次在国内应用于施工领域。
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由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开发使用,主要是针对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质量差、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环境恶劣危险等问题。尤其是轮式机器人,不仅准确、及时,能配合处理不正常的情况,还能做智能化数据分析,且建设成本比轨道式机器人更低。
同样引入机器人和大数据的是中建钢构有限公司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装配式建筑领域,钢结构部件生产方式粗放,自动化、标准化率不高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此,中建钢构集成工业机器人、AGV、工业以太网、制造执行系统、CPS、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管理理念,计划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和三条现代化的自动/半自动生产线,建设国内独创、世界领先的建筑钢结构智能化工厂。这一个项目将于2017年底系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并将带动钢铁、绿色建筑、海外市场的发展,带动工厂智能化模式的变革。
此外,中建一局将智能网络引入长沙地铁4号线,建成集中式监管云平台,实现现场各类工况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中建三局引入高强磁铁,根据楞次定律开发设计了磁力缓降安全逃生装置,无须电能、不受高度限制,涉险人员通过轨道可以平稳、安全逃生;中建八局以921-520酒泉卫星发射垂直测试厂房为载体,对百米级劲性柱、支撑高度为94米的超重屋盖、三维活动平台等特殊设备的施工与安装技术进行了研究,《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综合实施工程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将透光材料引入混凝土生产,自然光线可穿透混凝土层进入室内,减少人工照明,降低能源消耗……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官庆在中国建筑2017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摆在科学技术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作为推进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逐步加大科技有效投入,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关键核心研发技术,着力培养富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各类人才。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适应市场之间的竞争需求和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